【 基本观点 】  

让作文变得容易

作文是人的本能需要

让学生像作家一样写作

写给自己的话

随笔四篇

赞科夫的作文教学观
 

随笔四篇

江苏省靖江市城东小学 朱志明

 

学习语言最好的方法是背诵

(一)

“熟读唐诗二百首,不会作诗也会吟。”每每念到此句,我常想:要是我也能背三百首唐诗那该多好!为此我购买了唐诗宋词等鉴赏辞典,有时间常去翻翻,但总感到词句艰涩,故而只是随便看看:虽然花了好多时间,却没有哪首诗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,于是也就放弃了努力。
近年来,通过接触苏教版语文教材,才逐渐悟出语文学习的门径:淡化理解,重视朗读背诵,在反复朗读背诵中感悟、积累:回顾过去的语文学习,的确是读得太少,而背得就更少了。

(二)

背诵要讲究方法。对此,以下两个镜头颇能说明一些问题。

镜头一:早读课上,卢瑶瑶放声朗读课文,接着试背,很快将《庐山的云雾》背了出来。到了上语文课,老师为了树立榜样,首先请卢瑶瑶当众背诵,奇怪的是卢瑶瑶却没有早读课背得流利,变得吞吞吐吐:这是什么原因呢?

镜头二:上学路上,我情不自禁回忆起了龚自珍“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扩花”的名言,可前面两句再也想不起来了。于是,我向坐在自行车后面的儿子求助,“浩荡离愁白日斜,引鞭东指即天涯。”儿子脱口而出,其熟练程度令我惊奇不已:这诗是儿子两个月之前背诵的,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没忘记呢?

(三)

朗读与背诵的效果是不同的。

朗读是识记的第一步,初读时,学生对学习材料有新鲜感,神情专注,读得津津有味;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入,对课文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,不仅读得正确、流利,也有了一定的感情。但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后,学生对课文的朗读也就逐渐失去兴趣,常会发现他们心不在焉、有口无心。因此,如果是优美片断,应不头时机要求学生试图背诵。如果有计划地经常反复背涌一些精美的文字,久而久之这些优美诗文就会积淀下来,内化为自己语言的一部分。

背诵—定要做到心到、口到、耳到,这些要素中,心到是关键、背诵是一种比朗读更积极的过程,它要求大脑积极地活动;它又是—种自我检查的过程,可以促进对文章的进一步理解,“熟读深思旨自知。”

如果运用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加以分析,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看,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。在识记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,以后逐渐缓慢,即先快后慢。这大概就是卢瑶瑶早读课背得滚瓜烂熟而课上却背得吞吞吐吐、儿子两个月前背诵的内容仍记忆犹新的原因了。

背诵,提倡理解性背诵,这样背诵就有意义,更有乐趣,记忆时间更长:对于暂时不能理解的,可以先背下来,以后再逐渐理解。一旦理解了,你便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。若能将背诵积累的词句灵活运用,你就能体会到更高层次的快乐,这种快乐的情绪体验更能激发你自觉地背诵积累;

( 此文发表于2000年第11期的《小学语文研究》上。)

 

 

不经历练花不开

语文之树人人爱,不经历练花不开。

这句话 , 我今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,我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,加强朗读背诵;为了取得最佳背诵效果,要求同学们滚动背诵。经过近一年时间的训练效果是比较理想的,可以意外地发现这么一个现象:学生有事可写了,有话可说了,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常常提笔忘字。更令我惊讶的是,一次让一位同学把一句背了二十几遍的名言默写出来,结果竟有几个字不会写!这已经是六年级了,这个学生并不笨,为什么?我百思不得其解,只怨这个学生不努力。

后来向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,她问:“这句名言学生抄写过吗?”

我说:“没有,不过我要求一边背,一边想文字。”

“背和写是两回事。有的字不经学生的手他是记不住的,而且要反复抄写、默写,直至熟练掌握。”

真是一语道破!朴素的语言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。

我初学英语也遇到这样的情况,英语短语我不仅会读,而且背得也熟练。背时那一个个单词就在眼前,一默,发现很多单词吃不准。

练字也是这样,照着字帖写,很好!一离开字帖便是自我体。什么原因?字帖上的字形特点没有记住,要记住,得背临,而且要反复背临,用时才能呼之即出。

学语言更是这样,听着别人说,觉得说话并不难,自己说起来才知道费劲,有的词就在嘴边,可就是说不出来。只有多读多背,用的时候才能脱口而出,语言才能清晰、流畅。

多读多背、多抄多默、多写多思……便是历练。学生听、说、读、写、书的能力都要靠历练。

现在提倡减负,实施素质教育,在我看来 , 减负是减去过重的负担。如学习生字词,得有一定量的抄写和默写,多少遍?这要视学生的年龄和掌握情况而定,低年级要多一些,高年级要少一些,掌握得好要少抄,甚至可以不抄。掌握得不好要多抄多默,但要讲究方法,一次抄十遍,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,可先抄三两遍,检查发现学生还没有掌握,可以再抄几遍,再检查,再抄……如此训练,学生轻松,学习效果好。由此可见,必要的抄、默无论如何是不能减的!减了,就会影响教学质量。

历练,是语文教学的规律,不能减!

 

“懒惰”与“心力不足”

心力,就是心灵的力量。

有的学生心力强大,自控能力强,学习自觉;而有的学生,心力很小,不能控制住自己,学习很马虎。在老师和家长看来很容易的事,有的孩子做起来显得很吃力——心有余而力不足;老师、家长一加压,他完成得就比较好;一放松,又恢复原状。说明心力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增加能量,但是不能持久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变压力为动力”。

由此看来,懒惰是现象,心力不足才是本质!

从懒惰的角度看,教育就多了一份埋怨,多了一份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和急躁;从心力的角度看,教育就多了一份宽容和理解,多了一份和谐和希望!教育应该给人以希望!

心力,不是天生的,是后天培养的。心力是人的内驱力,具有持久性。要改变一个坏习惯,或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都必须靠自己的心力去推动,外因的作用总是昙花一现。

在学习上,优秀生心力比较强大,兴趣和成就感不断增强了他们的心力;而后进生的心力都比较弱,批评和失败不断削弱了他们的心力。

我们班一个学生,成绩不怎样,书写很糟糕,他爸爸强硬的态度丝毫不能改变什么;他妈妈很有耐心,写作业时,不时地鼓励,不时地给予肯定,孩子写的字立刻就有了进步,与原来的判若两人。这个例子告诉我们,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的关爱,因为他们的心力本来就很弱。批评他,他的心力就更弱,就好比你把一个身体很弱的人推倒,他根本就没有力气站起来一样。后进生更需要我们的鼓励和肯定!只有不断地鼓励、赏识,才可以增强他们的心力,随着心力的不断增强,他们才可以勇敢的面对现实,面对挑战,才可以不断地好起来。

(此文发表于《靖江日报》 2006/1/11)

 

直面学生成长“越冬期”

 

年前年后,看着一田碧绿的麦苗,我想到了人的成长!专业人员告诉我,小麦越冬期停止营养生长,而分蘖继续进行。一般人从表面上看,觉得它一个冬天都没有长。人的成长中有没有“越冬期”?我看也有,但各人的情况千差万别,“越冬期”或早或迟,或长或短。心理学称其为“高原状态”。

就说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,一个班,强的,阅读量一天两三千字,毫不费力,看得快,吸收得快,对他们来说,阅读是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!弱的,阅读中有生字障碍、理解障碍,阅读对他们来说,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!对于阅读能力弱的同学,我们老师、家长能耐心等待吗?

近期,美国财经杂志《福布斯》公布了 2003 年全世界亿万富翁的最新名单,共 304 名 ,21 名曾经是被学校开除的或被迫退学的“差等生”,这不能不令人深思。 可以这样说,每个人的发展程序各不相同,发展结果也难以预设!当前进行的课改,我想其精神实质就是要尊重学生,尊重学生的天赋,尊重学生的个性,尊重学生的爱好,尊重学生内心的发展要求……一切无视学生的天赋、个性、爱好的教育都是无效的教育,甚至是“拔苗助长”的摧残性的教育 !

面对孩子发展中的“越冬期”,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多一份理解,多一份等待,多一份思索。教育工作者只能顺其自然,因势利导,为他们健康地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,提供充足的养料,让孩子成为他应该成为的那个人。

(此文发表于《靖江日报》 2003/3/12)

朱志明 邮 编: 214500 邮 箱: 512698030@qq.com

 
返回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