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 基本观点 】  

让作文变得容易

作文是人的本能需要

让学生像作家一样写作

写给自己的话

随笔四篇

赞科夫的作文教学观
 

让作文变得容易

 

江苏省靖江市城东小学 朱志明

只要我们把作文的权利交给学生,相信学生,让学生自己“找米下锅”,天天历练,自己修改作文,在作文实践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,不断增强作文的自信心,作文就一定能变得容易!

这是我们通过四年级、六年级两个实验班两年的实践得出的结论。

让学生自己“找米下锅”

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提出要少写命题作文,多自由命题。这是非常有道理的,也是非常科学的—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、兼顾不同的生活境遇,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……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缤纷的!每个学生又是各不相同的!

写什么?刚开始学生是不清楚的,在他们看来,天天一个样。这需要老师的引导!先让学生找今天与昨天的不同之处,再想想哪件事比较熟悉、比较好写,就写它!这个过程很重要,它是初步的选材训练!很多学生写不出东西,就是没有经常做这样的选材训练。经常进行选材训练,思维更加敏捷,观察更加细致深入!材料选得好,能激发写作的兴趣和信心!

经过这样的指导,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发现,身边可写的事确实很多——这些都是聪明的学生。接着可以让学生进行交流、提示,这也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选材的困难。还有一部分学生找不到材料,可以用课间闲聊的方式帮助解决。总之,每天放学前,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有东西可写。

除此,每天都让学生来读几段话,这也能给大家许多启示。

让学生自己“找米下锅”,目的就是要学生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,让自己成为作文的主人!

让学生自己“找米下锅”,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材的意识和习惯,这是最重要的!

作文要天天写

作文天天写,作文就变得容易!什么道理?天天写,你没有退路!你必须天天想,天天写!写多了,自然而然会觉得容易,这是必然的!难得写,当然感到难写,这也是一定的!

天天写,刚开始要求要低,让学生感到很容易。这是教学的策略!先把学生引上路,再逐渐提高。

先每天写一句话,要求意思完整。过一段时间增加到两句,等学生适应了,再提高到三行……学生能写五六句话,话匣子也就打开了,观察能力、思维能力、想象能力、表达能力都会随之不断发展。

今年我教的四年级一个实验班, 有个孩子叫王贝,女生,接受能力一般,天天把写一段话压到最后写,不知道写什么。如何改变?我们与家长联系,采用了积分鼓励法:如每天的写话练习,能够在中午完成,可得 10 分;如果在吃晚饭之前完成,可得 5 分;吃晚饭后完成,不得分。当积分达到 50 分,家长可以满足她一个小愿望。积分达到 200 分可以满足她一个大一点的愿望。孩子听了,笑着点头答应。

天天写,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增强作文的内驱力!

天天写,刚开始有一定的难度,写多了,学生会觉得并不难!天天写一段话,是练习,而不是出作品。这个观念要正确!

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,很多学生在每天放晚学前就完成了一段话的练习。天天写——他们再也不用犯难了。

天天写作文,就得天天想,想得清楚,想得丰富,想得有条理,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空间。美国教育家西奥多· w ·海伯说:“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;要写充分,就必须想得充分;要想写得实在,并富有想象力,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,并展开丰富的想象。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,那他就要更好地学习思考。这是一条规律,其他没有第二条路可走。”

这样天天想,天天写,对每个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!

天天写作文,就是放手让学生在作文的天地里摸爬滚打,尝遍作文的酸甜苦辣!因此,不要看见学生“苦思冥想”就心疼,要知道“苦思冥想”是写作文必须经过的一段路!早写早过,晚写晚过。

天天写作文,就是要把作文这个“大难”,化解成一个一个“小难”,最终让学生感到不难。

也许有人认为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,我是这样看的:如果大部分学生乐意写,任务再重,学生也不会把它看作负担。

作文要天天评

每天,实验 班的 老师都要抽十分钟左右的时间,让学生读几个(或几篇)写得好的段落(文章),老师和学生共同点评。从学生那开心的笑脸上,我们看到学生非常欢迎。

天天点评,有两个作用,一是对写得好的学生的肯定、鼓励,二是让其他学生明白,原来作文就是这样写的。点评,面向全体学生,哪怕一个词用得妙,一句话写得好,都要大加赞赏!受到表扬的学生可带劲了,他再写就有了兴趣,如果经 常受到 老师、家长、同学的赞扬,他写作的兴趣会越来越浓,他会渐渐觉得写作文是一种精神享受——不吐不快!有了成就感,就有兴趣!这就是作文的内驱力,我们老师要高度重视,像对待花朵上的露珠一样,倍加爱护,着力培养!特别是在作文的起步阶段!

只要天天带着兴趣去写,积极去写,作文就能提高!但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,进步不会太大,也可能会在原地转悠。

老师的指导,说起来很复杂,做起来却又非常具体。大到审题、选材、谋篇布局,小到遣词造句、标点的运用, 都需要 老师经常通过具体的例子,细致地批改和点评(学生更喜欢听点评),让学生逐渐明白写文章如何选材、如何构思、如何表情达意、如何“画龙点睛”……“写作的种种规矩就不是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,而是站立起来,有血有肉,有生命的了(于漪语)。”老师要能随机准确点评,不仅得明白写作的门道,还要具有经常写作的实践体会。“有动笔的实践打底,对学生的指导、点拨就实在、精要(于漪语)。”

让学生自己改作文

(一)

特级教师魏书生大胆放手让中学生自改作文,取得了公认的成绩,那么小学生有没有自改作文的能力呢?如何操作?对此,我们分别在六年级和四年级进行了两年的探索,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

实践证明,学生自写作文开始,就有一定的修改能力,只不过这个能力还很弱,需要不断培养。请看四年级( 3 )班罗江城同学写的一个片断:

我家有一盆仙人掌。有一次,爸爸说:“罗江城,你猜如果十天不给仙人掌浇水,它会不会枯死?”我回答道:“会的。”“不,不信的话你可以去试一试呀!”爸爸自信地说。我半信半疑,但还是试了一试,第十天,仙人掌竟然 完好无损 。啊,仙人掌的生命力真强!

文中的“完好无损”,我看了觉得不妥当,但一时也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,我就把罗江城叫到身边,让他想想。他回到座位上大概想了三五分钟,他来问我:“‘安然无恙'好不好?” “好!真好!

(二)

通过小组合作批改,可调动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,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。小组合作批改要坚持强弱结合,一人执笔,多人参与,一起进步的原则。

强弱结合,便于作文能力强的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、积极性,带动后进生去发现、思考、修改,这样一个过程对小学生来说,是非常新鲜、刺激,且带有挑战性!你看修改的同学哪一个不是一丝不苟,字斟句酌?

一人执笔,多人参与。这也是鉴于小学生修改能力弱的特点,先由能力强,字又写得好的学生执笔,这等于给所有参与修改的学生立了一个标杆。随着年级的升高,执笔的同学逐渐增多。执笔不仅是一种能力、责任的象征,也是一种荣誉的象征。一起进步,不仅指参与修改的同学,也是指全班同学。

这里有一篇四年级陆薇同学写的文章,记叙了修改作文的过程。

今天,老师让我批作文。我真没想到,老师会这么信任我,我高兴极了。

等老师一说完批改作文的要求,我就认真地批起来。我批的第一本是徐璐的。我翻开她的作文本看了一遍,她的优点是字迹工整,可发现有好几个错别字。比如“瓶”字,少了一点;“原来”的“原”字,她又多写了一点……接着,我又发现还有许多句子不通顺。如“张亮到楼下去打油,买了 12 元钱,帮王刚打扫起楼梯来。”她的句子里,“买了 12 元钱”是病句,漏了“张亮把油送回家,然后再……”批了好一会儿,总算批完了,错别字扣 5 分,病句扣 4 分,共扣 9 分。

接下来,我又批起了盛臻尧的作文。我先认真地看了一遍,再找错误的地方。谢天谢地,比第一本好改多了。不一会儿,就批完了。

批完了作文,我觉得真有意思。看好的作文是一种学习,看差的作文,可以锻炼自已修改作文的能力。我也才 明白 老师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啊

(三)

对小学生而言,批改的要求不可太高,应量力而行,循序渐进,逐渐提高!

第一次批改只提两个要求:书写格式。书写认真、美观,可得满分 5 分,写得差最多扣 5 分。格式,指题目要写在首行的中间,然后空一行开始写正文,每小节开头要空两格。格式分也是 5 分,错一处扣 1 分,最多扣 5 分。

第二次批改再增加一个内容:改错别字。发现一个错别字扣 1 分,最多扣 5 分。

第三次批改再增加一个內容:标点符号。错一个标点扣1分,最多扣5分。

第四次批改再增添修改病句。一个病句扣1分,最多扣5分。

至此共有五项批改内容,共 25 分。能不能进一步深入,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。在我看来,三四年级能完成这些修改任务,我们老师也可算功德圆满了!

学生修改之后,老师应该再详细批阅一次,一是补漏,二是为对学生的作文和批改进行讲评搜集第一手材料。

我在实践中发现,老师的批阅比传统的批阅轻松多了,也快多了!大部分错误,学生都能改出来。更大的好处是学生逐渐养成了推敲的好习惯!过去作文中有些错误,老师虽反复纠正,但效果并不好,而经他们的手改过之后印象特别深刻,作文中的错误越来越少!

结束语

两年的作文教学实验,我们始终牢记着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:作文的能力是在作文实践中习得的。作文训练的“量”制约着作文的“质”——不能说有了合适的“量”,就一定有可喜的“质”;但可以说有了科学训练的“量”,就一定有过硬的“质”。我们这样的“量”合适吗?跟过去相比是增加了许多,能不能说,“量”的变化正反映了我们对作文规律的正确认识呢?

新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与过去的《语文教学大纲》相比,对作文的要求降低了难度,目的就是要让绝大多数学生品尝到作文的快乐!是不是可以理解为:让作文变得容易,是新的《语文课程标准》对我们的昭示?

最后还要特别指出的是,作文训练不能孤立进行,必须和阅读融为一体,这样才能使作文训练有永不枯竭的源头,作文的路才会越走越宽,才会使作文不断呈现新的气象。

(此文发表在2004年的第一期《个性化作文平台》教师通讯上)

 

 
返回首页